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搜寻千年工艺他让龙8唯一傣陶在滚滚红尘中“活起来”了!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7-25 22:11:26 浏览:

  龙8唯一官网制陶师张玉精心准备着,一个关于傣族陶瓷蜕变的实验即将展开。试片、金属粉、锯末,在高温的作用下,它们相互碰撞。悉心观察试片,张玉研判着陶瓷的成色,期待着火,赋予这件器皿“新生”。

  张玉,1993年出生,瑞丽市点土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曾在海外学习陶瓷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玉在家乡见到了很多造型别致的陶器。眼前一亮的他,开始到处寻找这项技艺的知情人。

  店主:“不一样,这个是现在做的,那个是以前的老人做的,多数都是缅甸那边进口过来的。”

  张玉:“陶器这里会印小花,像它的每一个层级会很认真做一些肌理纹理,就是让它的整个造型有一些起伏变化,我们再看现在,像店主说的,现在做的陶器就是简化很多。”

  傣陶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之一。经过认真考量,张玉展开了傣陶拯救计划。

  傣族制陶采用“慢轮”工具,制作流程和工艺千百年来不变,被称为“活化石”。

  傣族妇女:“以前寨子里基本都是做这个维生的,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基本都不做这些了。”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玉发现,现代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正在快速替代原本的傣陶市场,傣陶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张玉:“因为它原本的工艺技术所限,之前在十字路口,是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改造首先从泥土开始。经过上百次实验,张玉终于调制出质地更细腻,更耐高温的泥土配方;把现代制作方式如翻模、3D建模打印等融入制陶过程,提高制陶效率。他将傣族传统建筑上檐角的动物形象或美好寓意的符号提炼凝缩成眼前的摆件。如何让作品真正“活起来”?他想到了“金水漏印”。

  它首先用阴刻完成不同图案的刻板,再把图案覆盖在底色漆上,用金粉拓印,完成金色图案。

  张玉:“对我们来说,傣陶更多的内核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一种文化精髓,其实陶瓷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金属材质把棱角做到极致,木头质地体现古朴厚重,张玉改造后的傣陶制作过程更环保、主题更多样化、更符合当下的审美,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制作傣陶,傣陶面临的失传危机解除了。

  张玉对傣族文化的熟稔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张国荣是瑞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传统建筑装饰营造技艺”项目传承人。

  张国荣:“傣族建筑没有太多文化遗留。为什么没有太多文化遗留?因为原先大部分是用竹子、木头,这些东西就遗存得少。”

  张国荣:“他两三岁时,没什么事,我就带着他上工地,我在做活,他就在旁边的沙堆上开始玩耍。让他不自觉地去感受民族艺术。”

  张国荣是第一届“云岭工匠”,张玉也学习、传承到了父亲身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张国荣:“为了做傣陶,他可以把很多时间融入到做社会调研、乡土考察里面,他有一句话叫‘功夫在画外’。”

  张玉:“这种帮助就像让我开了第三只眼一样,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说能从它的背后的逻辑思维去看,这个花纹是为什么产生?这个器型是为什么产生?”

  张国荣主要方向是环境建筑和雕塑,张玉偏向陶瓷摆件类,虽然都借鉴了傣族建筑的理念,设计风格却迥然不同。

  张国荣:“物如其人,人如其物,从张玉做的东西看,他更沉稳,看他的作品就要花一点时间去理解,他更多是在乎于设计思想。”

  用更开放的方式制作傣陶,张玉一直在不断创新。这一次,他要挑战一种新的烧成方式。

  张玉:“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可控的一个行为,但我反而觉得这个就像开盲盒一样,算是对我们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启发。”

  结合几次失败的经验,张玉严格根据配比调制釉料。泥土间的缝隙被釉料填满后呈现奶白色,釉料阴干,开始最紧张的烧制。

  把泥胚烧成半熔化状态,再加入金属元素、木屑,促使它们产生不完全氧化还原反应。

  张玉:“这次我一开窑,我就发现每一个陶器都让我满意,不仅把我们加的所有金属的颜色通过烧制的氧化反应全部返现出来,它还产生了一种金属特有的质感和表面。”

  6年来,张玉不断传承、借鉴、创新制作工艺,为傣陶注入了新的生机。张玉的26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获得了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全国百花杯铜奖,以及云南省“工美杯”金奖等奖项。让傣陶从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传承云南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12-2024 龙8-long8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52393号-3

搜索